攜手開啓中馬關係新的“黄金50年”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副教授 赵海立
本周对中马关系而言,注定是特别而值得铭记的一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马来西亚,开启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这不仅是今年中国元首首次踏上东南亚土地,也是一趟意义非凡的友谊之旅。在全球单边主义、强权政治带来诸多不确定性的今天,这场以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主线的访问,延续着亲诚惠容、命运与共的理念,在动荡与灰暗中注入了一股温暖而明亮的力量。
回首过去,中马建交已逾半百。五十余载春秋流转,两国始终秉持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初心,谱写了一段又一段佳话,成为国际关系中的美好典范。2023年,双方达成了共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共识,如今,这份美好共识又迈入崭新阶段,双方共同构筑起“高水平战略性命运共同体”,携手在变幻莫测的国际风云中,坚定前行。五十年来,我们很少让对方失望。
从政治上看,高层往来频繁、友谊历久弥坚。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立场高度契合,始终如一地共同捍卫着和平与繁荣的梦想。从战略协作到安全防务,从国际治理到区域合作,政治互信犹如参天之树,深深扎根,枝繁叶茂,结出硕果,为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筑起了稳固的根基。
经济方面,两国如同天作之合,优势互补,合作空间巨大。数据是最好的见证:自2009年起,中国已连续16年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贸易伙伴;2024年,中马贸易额高达2120亿美元,占马来西亚全球贸易总额的17%,较50年前足足增长千倍!截至2023年底,中国对马来西亚各类投资存量超过200亿美元,丰硕成果昭示着两国经济往来的勃勃生机。
人文交流方面,两国人民的心也越贴越近。自2024年起实行的互免签证政策,让大家随时都能享受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过去一年,中马人员往来近600万人次,每周航班超过500架次。就在上个月,由厦门大学与马来亚大学共同打造的“中国马来西亚国际高等研究院”在厦门举行首届论坛,中马两国专家学者齐聚鹭岛,为两国的人文交流再添亮丽风景。交通便利了,政策畅通了,人们往来如邻里串门般自如亲切,两国民间的情谊也更暖更浓。
习近平主席甫一抵达吉隆坡国际机场,便特别发表书面讲话,鲜明提出了构建“高水平战略性中马命运共同体”的愿景。随后与国家元首苏丹依布拉欣和首相安华的会谈中,这一理念也不断成为热烈交流的关键词。习主席尤其提出,建立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对话机制,这种深具智慧的提议,正是推动不同文明相互欣赏、彼此滋养的重要途径。访问期间,安华还亲手向习主席赠送了由厦大南洋研究院翻译的《亚洲文艺复兴》中译本,双方相谈甚欢,并就推动两国之间的伊儒对话和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达成重要共识。
正如苏丹依布拉欣殷切寄语:“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马来西亚始终与中国携手并肩”;安华也深情表达:“中马两国是真正同甘共苦、值得信赖的挚友”。千载悠悠,中马友谊宛如源远流长的河流,穿越时光,生生不息。
正是在这样的深厚共识下,两国此次更一口气签署了三十余份合作文件,成果丰硕而扎实,满载着真诚与善意,为两国人民送来满满福祉。双方还联合发布了内容丰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马来西亚关于构建高水平战略性中马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56条声明细致而周到,从战略协作到发展对接,从民心相通到地区和平,字字句句传递出浓浓的合作诚意与美好期许。
于我而言,“命运共同体”三个字,便是家人的另一种表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未来漫漫征程中,中马两国如一家人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携手迎接世界风云变幻,共同开启属于彼此的崭新“黄金五十年”。
(《鹭岛南望》是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研究团队就马来西亚及东南亚相关国际问题共同撰写的评论文章专栏。本文是系列评论的第50评。文章仅为作者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