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banner
网站公告列表

返回首页
中心简讯|教学园地|学生园地|学术空间|媒体评论|基地简报|基地期刊|东南亚数据库
中心图书馆|网络资源|走进东南亚|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马来西亚研究所|国际关系学院主页|华侨博物院|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 学术空间 >> 学术成果 >> 正文
  [组图]南洋新作 | 沈惠芬副教授出版新著《社会性别与历史书写》,庄国土教授作序推荐       ★★★ 【字体:
南洋新作 | 沈惠芬副教授出版新著《社会性别与历史书写》,庄国土教授作序推荐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11-17  



社会性别与历史书写:20世纪上半叶福建移民家眷生命史研究

沈惠芬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5年


【内容简介】

本书在多种研究资料、田野调查及有关研究基础上,结合历史学与社会性别研究方法,考察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东南亚跨国迁移与中国社会变迁下福建移民家眷的生命史,探寻近现代男性跨国迁移、中国社会发展及普通民众跨国交往过程中留守女性的人生历程、留守生活及其与婚姻、家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华侨华人的多样关系,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探讨、反思华侨华人史、华人跨国迁移史的历史书写。


相比其他国家的海外移民及其裔群研究,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具有超越一般学术价值的特殊性。这不但在于海外华侨华人在历史上对中国本土的社会发展起特殊作用,更在于华侨华人迄今仍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外资源,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主动力之一。因此,华侨华人本身也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政治、经济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已历百余年。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研究不但受到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传统学科的关注,也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种学理性研究成果和对策性的咨询报告层出不穷。但纵观国内外华侨华人研究成果,绝大多数学者重视的是华侨华人如何迁徙、在居住国谋生和发展、其家国情怀及与原乡的联系等,对支撑其海外奋斗的半边天——在家乡留守的配偶,则缺乏必要的关注。这种研究视角和内容的缺失令人扼腕。

本书的作者沈惠芬博士长期关注民国时期的归侨和侨眷,将其研究聚焦于民国时期的留守妇女。2012年,她的英文专著China's Left-Behind Wives: Families of Migrants from Fujian to Southeast Asia, 1930s-1950s(《中国留守妻子:1930年代—1950年代福建籍东南亚华人移民的家庭》)由著名学术出版社——新加坡国立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后,好评如潮,奠定沈博士在华侨华人研究的坚实地位。此后,沈博士又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相关的学术论文,成为国内外研究民国侨眷的知名专家。

本书研究20世纪上半叶福建侨乡移民家眷生命史。作者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结合新发掘的多种文献资料,以历史学与社会性别学研究方法,考察20世纪上半叶福建移民家眷的生命张力,关注她们与海外亲人交往和互动以及她们对家庭、家族、家乡的贡献。作者力图把移民家眷的生命史置于华人跨国迁移史、中国社会史、革命史、妇女史、文学史等相关研究视角下进行考察与反思。同时,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探讨侨眷史、华侨华人史、侨乡史与华人跨国迁移史,对读者了解 20世纪上半叶华人跨国迁移背景下侨乡的婚姻、家庭、社会、政治及社会性别等议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本书扩展了华侨华人史、人口跨国迁移史、中国社会/侨乡史、社会性别史等有关研究的视野与内容。

我出生于中国最著名的侨乡之一——福建晋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是我多年研究的主题。侨乡的习俗是男人“过番”(出洋)成为“番客”,妻子留家伺奉公婆子女,留守的妻子被称为“番客婶”。我从小耳闻目睹留守妇女是如何艰难支撑侨眷家庭。少数引起邻里轰动的衣锦还乡“番客”,背后的支柱是留守妻子持家之艰辛、身心之疲惫、意志之坚忍。至于那些不幸杳无音信或殁于“番邦”者的眷属,留守妇女们更只能以“未亡人”的身份,终生撑起亡夫的门庭。她们一生无怨无悔,砥砺前行,是侨眷家庭的主心骨和侨乡社会的顶梁柱,我从小对这些“幸”或“不幸”的“番客婶”充满敬意。

因此,本书更让我有感而发的是,作者对留守女性充满悲天悯人的情怀。这种怀着强烈同情心所做的研究,对研究对象的认知和理解更为深刻:不是仅仅从学理性,更是从人的本性出发去研究侨眷的生命感受。或许情感的外溢会影响客观性,但更可能对研究对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本书让我相信,怀着对研究对象的强烈情感和兴趣,更能建构研究成果的科学性。

有感于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情怀,欣然为序。

庄国土

2025年6月20日


前言(摘录)

长期以来,国内外的海外华人研究、华侨华人研究及侨乡研究等往往从社会、经济、政治等角度出发研究华侨华人,关注男性华侨华人的经历,研究者强调华侨华人对侨居地与中国特别是侨乡的社会、经济及政治贡献。现有的研究也涉及侨乡建设、侨汇等议题。以侨为中心的研究在学界一直占主导地位,提供华侨知识的生产,推动了有关研究的进展。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往往建立在对华侨华人的总体观察上,忽略华侨华人在私人领域的活动与思想,并模糊或割裂他们与其他相关人群、特别是留守女性的关系。

近年来,移民家眷逐渐得到学界的关注,特别是一些学者运用社会性别研究方法,考察移民家眷在跨国华人家庭中的地位与作用。如美国学者Madeline Y. Hsu(徐元音)在对广东台山侨乡跨国社会的形成与跨国家庭的维系研究中,对留守妻子在侨乡社区的处境做了较中肯的描述与评价。Xiaojian Zhao(赵小建)对广东四邑美国华人家庭留守妇女在跨国家庭与跨国迁移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限于主题,她们并未对移民家眷史做更深入的研究。2012年出版的China's Left-Behind Wives: Families of Migrants from Fujian to Southeast Asia, 1930s-1950s(翻译:《中国留守妻子:20世纪30-50年代福建籍东南亚华人移民的家庭》)是一部考察20世纪华人跨国迁移与留守妻子历史的专著。该书探讨男性跨国迁移对留守妻子的影响及留守妻子如何应对男性的迁移等问题,表明跨国华人家庭有特别的存在与发展模式及多元的外部环境,展示留守妻子在家庭、婚姻、社会、政治、经济及社会性别等方面的生活与变迁。留守妻子虽未直接参与跨国迁移,但她们与跨国迁移关系极其密切,是华人迁移史重要的参与者与构建者。可见,运用社会性别研究方法,把移民家眷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收集、梳理、解读有关文献和口述历史资料,综合考察她们与男性移民、家庭、家族、社区、国家等的互动及其关系的变化,才能比较全面地呈现女性的历史,提供由两性共同参与的人口国际迁移史、华侨华人史及社会性别史。因此,须要充分重视移民家眷的历史,把移民家眷列为课题考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社会性别的角度,考察男女两性在人口国际迁移、社会发展及跨国关系中的经历、地位和作用,得出客观公允的结论。

不过,由于留守女性历史的丰富性、复杂性及其所涉及历史的多面向性,仍有许多与留守女性相关的历史未得到探究与建构。同时,有关她们的生命历程与历史经验也未得到进一步的反思与总结。20世纪上半叶代移民家眷在跨国迁移过程中的多元经历彰显移民家眷在跨国婚姻、跨国华人家庭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如何理解她们与华侨华人的婚姻、家庭及跨国联系?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激荡变动中,移民家眷与儒家传统与文化、中国革命的关系如何?在跨国迁移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移民家眷如何发挥她们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她们如何看待跨国迁移及自身的经历?他者又是如何看待她们?史学研究者如何书写她们的历史?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史学界不断反思历史研究中“人”的缺失对有关研究的影响,主张关注“人”的历史。余新忠把关注生命的史学命名为“生命史学”,认为它与“以具象的人为中心的新史学”相呼应,注重“历史上有血有肉、有理有情的生命”。它不但“关注以人为中心的物质、制度和环境等外在性的事务”,同时更“关注个人与群体的生命认知、体验与表达”。最近,他进一步指出:“‘生命史学’的核心是要在历史研究中引入生命意识,关注生命,将生命置于历史研究中的中心地位,在具体的历史情境和人类生态体系中认识和理解历史上的生命,发掘生命的追求和活动,呈现生命的生存状况,并进而立足生命,通过信息解码,展现时代的风貌以及生态和社会文化的变迁,赋予历史以生命。”由此,生命史学不再是医学史或医疗史的代名词,“不再局限于疾病与健康”研究,而是具有更多人文、日常生活及社会史的倾向。

把人作为主体的研究倾向,一直是笔者秉持的研究立场。笔者的研究注重跨国迁移中的人群,特别是长期隐蔽在华侨华人光芒之后、在历史书写中“失语”的留守女性,倡导中国侨乡女性史研究。这也与社会性别研究关注普通、底层、边缘人群的研究倾向相契合。近年来,史学研究者纷纷把目光朝下,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注日常生活史,注重“人”的历史。不过,对海外/跨国迁移过程中“人”的经历、感受、情感、记忆等,尚少人关注,更很少人关注移民家眷的生命史。

由于移民家眷的日常生活、人生历程、人生抉择等与跨国迁移密切相关,对其生命史的考察要关注女性所处的国际、国内等外部环境与跨国网络,更要关注她们在多种国内外因素交叉影响下的跨国经验、人生选择、人生历程及心声,从而窥见近现代人口跨国迁移下女性人生轨迹的多样性、复杂性及其独特的生命历程与跨国经历,书写近现代中国人的跨国史与社会性别史。

在多种研究资料、田野调查及有关研究基础上,笔者结合历史学与社会性别研究方法,考察20世纪上半叶,在跨国迁移、与中国社会变迁及普通民众跨国交往过程中之下移民家眷的生命史。为此,笔者以福建移民家眷为中心,力图把移民家眷的历史置于华人跨国迁移史、中国社会史、革命史、妇女史、文学史等相关研究领域之下进行考察与反思,重点探讨移民家眷的人生经历及她们与华侨华人之间的关系与互动,了解移民家眷的地位与作用,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探讨、反思涉及侨眷史、华侨华人史、侨乡史的移民家眷生命史与华人跨国迁移史,以及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与华人跨国迁移下的婚姻、家庭、社会、政治及社会性别等议题。

本书分为四部分,共十一章。第一部分“20世纪上半叶华侨政治、华侨形象与移民家眷”,通过解读近现代中国境内官方、宗族、媒体、家庭生产的有关华侨的文本,探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特别是侨乡社会中华侨政治的发展、实践、及其反映的多样的华侨形象与华侨经历,为了解跨国迁移、中国社会发展与华侨政治之下移民家眷生命史提供历史背景,并探讨移民家眷与华侨的若干关系。第二部分“移民家眷的跨国婚姻与跨国联系”,分析移民家眷的跨国婚姻与婚姻状况,探讨华人跨国迁移过程中移民家眷与华侨之间多样的跨国关系、双方付出的努力及遇到的障碍,考察移民家眷与华侨的多元关系及其在华人跨国网络中的地位与作用,呈现华人移民与移民家眷、华侨与侨眷之间的关系及由二者有机组成的历史书写的部分面貌。第三部分“移民家眷的社会生活与政治参与”,考察移民家眷的社会经济参与、日常生活与政治参与,探讨女性如何解决个人生存与家庭维持、发展的挑战,如何在传统侨乡社会性别规制范下尽量愉快地生活,或加入抗日救亡活动,或秘密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活动与人民解放战争,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从而展现移民家眷参与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多元人生,了解跨国迁移对她们在这些方面的深刻影响及她们在各个领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第四部分“移民家眷的心声、形象与历史书写”,利用侨乡内外的文化精英、普通大众及跨国华人家庭成员生产的、关于跨国迁移与移民家眷的多种类型的文本,尝试从民间歌谣解读移民家眷、华侨对跨国迁移或自身留守/迁移生活的价值判断、看法、感受、记忆等,从个体的、微观的角度揭示她/他们的心声,进一步理解华人跨国迁移史的性质及其对参与其中的人群的多样影响,考察华侨政治与中国社会发展之下移民家眷的形象构建与书写,并进一步探讨构建移民家眷生命史的研究资料。在前言与结语部分,笔者探讨了从华侨华人研究到移民家眷生命史研究的研究范式转变、研究方法及其所带来的新视野,得出观点。

对移民家眷生命史的挖掘揭示了社会性别视角下20世纪上半叶中国婚姻、家庭、社会及人口迁移丰富的历史样貌,扩展了华侨华人史、人口跨国迁移史、中国社会/侨乡史、社会性别史等有关研究视野与内容,得出新观点,为辨证地看待有关历史提供了新视角、新动力与新资料。

注:前言更多内容,见该书第1-15页。


【作者简介】

沈惠芬,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博士(历史方向),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研究兴趣包括华人跨国迁移史、社会性别史、跨国史、社会史及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成果有专著China's Left-Behind Wives:Families of Migrants from Fujian to Southeast Asia,1930s-1950s、《社会性别与历史书写:20世纪上半叶福建移民家眷生命史研究》,在《世界民族》、《厦门大学学报》、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一般项目、教育部青年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兼任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理事等。


文字/沈惠芬 庄国土

审核/张长虹

终审/何丽苹



  • 下一条:南洋新作 | 范宏伟、刘馨遥在《厦门大学学报》发表论文《帝国移民与殖民遗产:缅甸的印度移民问题》
  • Copyright© 2013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站长:titicka
    厦门大学南安楼,电话:0592-2186414,传真:0592-2186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