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banner
网站公告列表

返回首页
中心简讯|教学园地|学生园地|学术空间|媒体评论|基地简报|基地期刊|东南亚数据库
中心图书馆|网络资源|走进东南亚|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马来西亚研究所|国际关系学院主页|华侨博物院|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 教学园地 >> 课堂内外 >> 正文
  [组图]“直到海水变蓝:青年学子视角下的中马海洋合作”——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海外调研沙龙回顾       ★★★ 【字体:
“直到海水变蓝:青年学子视角下的中马海洋合作”——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海外调研沙龙回顾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10-10  


2025年9月29日下午,由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娄缃旖(LOW SHIANG YII)助理教授指导的“中国和马来西亚海洋环境保护的合作机制研究”省级大创项目团队,在南安楼101举办大创项目交流分享学术沙龙。本次活动由团队成员文萱禅、李汝、李安琪、杨烨琪、高睿萱共同筹备,我院本科生积极参与此次沙龙。

该团队于2025年7月16日至7月27日奔赴马来西亚,在吉隆坡、登嘉楼两地的政府部门、高校、企业与社区开展了为期12天的调研。分享会以《直到海水变蓝:青年学子视角下的中马海洋合作》为主题,系统介绍了本科生海外调研资助申报经验,带来马来西亚海龟保育及文化观察趣事,并展示研究框架与实地调研成果。

交流会以一段生动实地调研视频开始,展现了团队在马来西亚登嘉楼热浪岛参与海龟保护实地活动的相关场景,让在场同学直观感受到大创调研的氛围与实践的意义。视频播放结束后,由团队成员高睿萱进行项目调研前期流程介绍。她从项目申报、调研经费申请,到资料文献的搜集、前期访谈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丰富且详细的阐述,为在场同学申请和开展大创项目提供了切实的帮助与参考。

接着,团队成员李汝对中期实施阶段展开介绍。她详细分享了团队如何进行有序的分工以及在马来西亚当地开展在地化实践的具体过程,包括与当地政府部门、高校、企业和社区如何沟通协作等,让同学们对项目的中期运作有了清晰的认识。

随后,队长文萱禅分享实践收获与后续计划。她重点指出调研中的核心发现:中马海洋合作存在社会与政府主导两种机制,实践端多主体活跃却缺跨主体协作平台,社区力量关键却被边缘化,合作多为短期项目且中马优势未充分互补,还面临分工模糊、文化语言差异及资金需求等问题。同时她也对项目后续的研究方向和目标进行了展望。

最后,团队成员们分别分享个人调研中的感受与收获。杨烨琪讲述放生小海龟、观察母海龟产卵的经历,感慨海龟生存概率渺茫,反思保育行动带来的新问题;李汝分享与多国志愿者的交流,提及双头连体小海龟等见闻,领悟海洋环保需耐心坚韧;高睿萱回忆与穆斯林女性工作者的对话,钦佩她们用委婉沟通化解冲突的智慧;李安琪通过与岛民交流,看到旅游业与海洋保护的矛盾;文萱婵则关注当地华人参与度及中马合作落地情况,从多元视角展现调研的丰富价值。

本次大创分享会成功架起了学术理论与科研实践之间的桥梁,为低年级同学揭开了大创项目的完整图景。同学们不仅系统了解到大创项目从立项到落地的核心环节,拓宽了国际视野,也对“中马海洋合作”等前沿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图/文萱婵团队

文/文萱婵团队

排版/程梓烜

审核/冯立军

终审/何丽苹


  • 下一条:“海丝之始,侨领故乡”:厦大南洋院师生赴永春侨乡考察
  • Copyright© 2013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站长:titicka
    厦门大学南安楼,电话:0592-2186414,传真:0592-2186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