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banner
网站公告列表

返回首页
中心简讯|教学园地|学生园地|学术空间|媒体评论|基地简报|基地期刊|东南亚数据库
中心图书馆|网络资源|走进东南亚|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马来西亚研究所|国际关系学院主页|华侨博物院|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 中心简讯 >> 中心动态 >> 正文
  [组图]“东南亚现代化:国别模式与区域特性”学术研讨会在厦大召开       ★★★ 【字体:
“东南亚现代化:国别模式与区域特性”学术研讨会在厦大召开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11-06  


2025年10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与厦门⼤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东南亚现代化:国别模式与区域特性”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成功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深圳大学、苏州大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等2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东南亚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国别模式与区域特性展开深入研讨,为理解东南亚现代化提供了多维视角,对构建东南亚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研讨会开幕式由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副院长沈燕清主持,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院长高艳杰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许利平分别致辞。高艳杰院长在致辞中指出,这次会议完全聚焦东南亚,是一次真正同行的会议,相信大家会有新的收获。此次研讨会围绕“现代化”问题进行多学科的学术探讨,促进不同观点的碰撞与融合,为区域国别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许利平主任在致辞中强调,东南亚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既有相似之处,同时又各具特色。希望与会专家通过探讨东南亚现代化的特性和路径,共同推进中国和东南亚共同现代化,为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贡献中国智慧。

会议共三个研讨单元,分别聚焦“现代化理论与东南亚国别实践”“东南亚海岛与新兴国家现代化”“中南半岛国家现代化与区域数字治理”等主题。与会学者以东南亚地区11个国家为具体研究对象,开展了深入而系统的国别案例分析,细致梳理了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采取的不同发展路径、阶段特征以及面临的现实挑战。

01现代化理论与东南亚国别实践

第一单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潘金娥主持,4位专家围绕现代化理论与东南亚核心国家实践展开论述。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郭静研究员以“现代化与国家建构的多样关系”为主题,回溯现代化理论演进,提出“工业化是现代化核心,其外延不绑定特定制度”的观点,指出后发国家现代化的成功需依托“强国家型政治制度”,为理解东南亚现代化路径提供理论框架。

许利平研究员聚焦“马来世界的多元现代性探索”,从法律调适、教育改革、政治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五个维度,分析了伊斯兰文明如何与现代化相互调适,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独特的现代化范式。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副院长张淼以“马来西亚经济现代化”为主题,通过GDP、贸易结构、外资依赖、产业结构高级化等翔实的数据,指出马来西亚面临着“有增长,无发展”困境:虽然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上取得增长,但在结构、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等方面面临困境,族群政治和分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史阳教授则从“菲律宾家族政治”切入,指出菲律宾美式民主外衣下,“3G政治”即金钱、暴力、拉帮结派仍是核心,2022年大选中小马科斯高票胜选印证“家族政治与民众庇护关系”的延续性,揭示其现代化进程中“政治传统难以突破”的困境。

中联部《当代世界》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张凯对单元发言点评时,肯定了理论与案例的互补性,同时提出“现代化进程对国家建构的双向影响”“市场化与国家角色互动”等深化方向。

02东南亚海岛与新兴国家现代化

第二单元由深圳大学祝湘辉教授主持,聚焦新加坡、泰国、文莱、东帝汶等特色国家现代化路径。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范磊老师以“新加坡移民整合与国家叙事”为主题,探讨了新加坡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通过实用主义等制度化叙事来整合新老移民、塑造“新加坡人”的国民身份认同,以及当前面临的文化稀释与身份焦虑等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周方冶副研究员从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结构三个维度,分析了泰国现代化的特点与困境,指出泰国现代化主要依靠外部力量推动,政治变革不够彻底,经济发展以“搭便车”为主要特征。

北京外国语大学傅聪聪副教授以“文莱福利君主国”为案例,指出文莱通过“马来伊斯兰君主制”意识形态、石油资源红利分配,实现绝对君主制与经济繁荣的共生,但其面临代际观念变化、资源依赖风险等挑战。

云南大学罗圣荣教授聚焦东帝汶,指出其依托油气资源建立 “石油基金”,但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治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加入东盟后需借力区域合作突破“资源诅咒”。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王昭晖副教授点评时,结合“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三维框架,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超稳定结构”,提出可进一步结合系统论分析内外因素互动。

03中南半岛国家现代化与区域数字治理

第三单元由厦门大学衣远老师主持,聚焦中南半岛国家与区域数字治理。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潘金娥研究员以“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特征”为题发言。她将越南的现代化分为三个时期,系统梳理了越南从探索工业化到全面推进现代化的历程,并总结了越南现代化的多重特征,即社会主义性质、东西方文化融合、后发追赶型等,并分析了其面临的政治、经济与大国博弈等风险。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祝湘辉教授分析“东南亚数字鸿沟与政治参与”,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东南亚国家的数字鸿沟与政治参与问题,指出数字技能虽然整体提升了政治参与度,但不同群体间存在明显差异,低教育、低收入群体面临“技能鸿沟”带来的政治排斥。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郭继光副主任解析“柬埔寨威权主义下的现代化”,指出其1990年代后依托地缘租金、资源租金、政策垄断租金实现稳定发展,但近年有向掠夺型经济转型的风险。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方文教授介绍“老挝现代化特点”,强调老挝以“脱贫减贫”为首要任务,依托中老铁路、中老经济走廊强化基建,同时构建“凯山・丰威汉思想”等本土化理论体系,但其经济对外依赖、科技基础薄弱的问题突出。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方芸研究员点评时,肯定中南半岛国家 “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求平衡”的共性,提出可进一步挖掘“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共性”“小国借势发展经验” 等议题。

研讨会闭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许利平和厦门⼤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副院长张淼分别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发言。

许利平主任指出,本次研讨会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取得了一些共识,但还有一些重要学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比如东南亚现代化进程中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市场与社会互动关系,军队、宗教和政治精英角色等问题。

张淼副院长在总结中指出,东南亚区域的多元现代化模式需学者们处理好“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在国别模式多样性基础上致力于理论的建构。现代化不仅只有成功的经验,还有失败的教训,深入分析研究东南亚各国多元的现代化路径,总结其经验与教训,对探寻非西方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模式具有宝贵启示。

文字 | 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白雪灏

图片 | 肖晓蔚

审核 | 沈燕清

终审 | 何丽苹


  • 下一条:【讲座回顾】“观世界”系列讲座第九讲:赵穗生|中美大国博弈:从特朗普1.0到特朗普2.0
  • Copyright© 2013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站长:titicka
    厦门大学南安楼,电话:0592-2186414,传真:0592-2186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