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banner
网站公告列表

返回首页
中心简讯|教学园地|学生园地|学术空间|媒体评论|基地简报|基地期刊|东南亚数据库
中心图书馆|网络资源|走进东南亚|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马来西亚研究所|国际关系学院主页|华侨博物院|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 中心简讯 >> 中心动态 >> 正文
  [组图]【讲座回顾】南洋问题与全球视野系列讲座第八十一讲:Syed Farid Alatas|东南亚去殖民化思潮的意义与多样性       ★★★ 【字体:
【讲座回顾】南洋问题与全球视野系列讲座第八十一讲:Syed Farid Alatas|东南亚去殖民化思潮的意义与多样性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09-19  


2025年9月17日下午,南洋问题与全球视野系列讲座第八十一讲在厦门大学南安楼301-3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特邀Syed Farid Alatas教授为主讲人,主题是“东南亚去殖民化思潮的意义与多样性”。Syed Farid Alatas教授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2007-2013年担任该校马来学系主任,此前曾长期任教于马来亚大学东南亚研究系。其研究领域涵盖社会理论、知识社会学与后殖民研究等重要方向,代表性著作包括Ibn Khaldu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和Applying Ibn Khaldun: The Recovery of a Lost Tradition in Sociology (Routledge, 2014)等。

主持人张淼老师对Alatas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与会师生和嘉宾介绍了Alatas教授的履历背景、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等。

讲座中,Alatas教授首先梳理了去殖民化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自16世纪以来,随着欧洲扩张,殖民社会逐渐生成了多层面的抵抗与批判,从政治反抗到文化回应,形成了最初的反殖民思想。进入19世纪,随着现代社会科学学科的建立,批判开始具备更为系统化的理论表达,形成了对欧洲中心主义和东方主义的持续反思。Alatas教授强调,殖民遗产在学术层面留下深刻影响,非西方世界的学术研究往往被迫接受既有的理论范式,而缺乏根据自身经验提出问题与概念的空间。这种学术性“依赖”不仅体现在制度和资源层面,也在心理与思维方式中根深蒂固。这种状况使得本地经验与本土概念长期被压制或边缘化,难以进入主流学术话语。

接着,在批判之外,他进一步指出去殖民化的建设性维度。去殖民化是知识体系与智识传统的重构与创新。这意味着,当地学者应当从本地的历史与文化资源中发掘可与现代社会科学对话的理论元素,推动自主知识传统的成长。这一过程并非全盘拒斥西方理论,而是对其进行甄别、改造与融合,使之能够回应本地社会的问题。在这种视野下,社会科学的目标不再是对既有概念的被动移植,而是发展出既具批判锋芒又能解释现实的理论框架,从而兼具普遍意义与地方关怀。

最后,他结合马来世界的具体经验,展现去殖民化思潮的多样性。在这一地区,学术机构与研究者尝试将社会科学的研究议程建立在本土经验之上,探索族群关系、宗教传统与社会变迁等议题的在地解释路径。同时,也呈现出如何借助古典思想资源,回应当下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这些尝试展现了去殖民化思潮的多样性:既有对学术依赖的深刻批判,也有对知识自主性的积极追求。通过这样的案例,Alatas教授指出东南亚不仅是殖民经验的接受者,更是理论创新与知识重建的重要源泉。

在讲座交流环节,与谈人王昭晖老师、石玉凝老师先后分享了聆听讲座的心得感悟与独到见解。互动提问环节气氛活跃,现场师生踊跃举手提问,Alatas教授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了细致解答,现场交流氛围浓厚。张淼老师代表学院向Alatas教授致以诚挚感谢。本次讲座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文字 | 彭素瑶

图片 | 王绮璇

审核 | 张淼 沈燕清

终审 | 何丽苹


  • 下一条:喜报 | 我院获得两项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
  • Copyright© 2013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站长:titicka
    厦门大学南安楼,电话:0592-2186414,传真:0592-2186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