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9日上午,“观世界”系列讲座第六讲在厦门大学南安楼301-3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系副系主任,期刊Asian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执行编辑苏若林老师担任主讲人,主题为“嵌套式安全危机:国内冲突的跨国扩散路径”。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赵海立副教授主持本场讲座,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王伟光教授担任与谈人。赵海立老师首先对苏若林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与会师生和嘉宾介绍了苏老师的履历背景、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等。
讲座中,苏若林老师分析了有关国内冲突国际化的研究背景及现状,具体介绍了国内冲突国际化的路径与机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与全球治理的新思路。
苏老师首先指出,近年来,国际与国内安全边界的模糊化趋势加剧,冲突的联动效应日益显著。数据显示,1946—2023年“国际化的国内冲突”数量持续攀升,凸显了国内矛盾通过跨国路径演变为国际危机的可能性。2024年ACLED全球冲突风险指数显示:缅甸、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国家长期处于“极端风险”等级,国内动荡与外部干预交织,加剧安全治理难度。全球治理面临四大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治理赤字与发展赤字,这些赤字相互强化,形成恶性循环。信任危机削弱国际合作效能,和平赤字表现为局部战争与地区冲突频发,治理赤字与发展失衡则进一步削弱国家应对能力,导致安全与发展的双重困境。
接着,苏老师特别介绍了国内冲突扩散至国际层面的多种途径,主要包括:第一,机会路径,表现为他国利用目标国内乱发动战争(如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第二,干预路径,表现为外部势力介入国内冲突引发国际对抗(如1989年美国干预巴拿马);第三,扩散路径表现为国内冲突的负面效应跨境蔓延(如2000年布隆迪难民危机引发与坦桑尼亚的军事争端);第四,转移路径,又分为“转移视线战争理论”与“替罪羊理论”。前者强调执政者为转移国内矛盾主动挑起国际冲突(理性驱动),后者则基于精英或民众的负面情绪(如投射、归因、移置等心理机制)推动非理性攻击行为(如将国内问题归咎于外部势力)。研究指出,政府支持型国际干预往往难以实现被干预国的长期稳定,干预后的政治动荡甚至可能加剧。
最后,她着重强调了嵌套式安全危机的应对策略与全球治理的新思路,包括:推动多极化治理、统筹安全与发展、技术赋能与机制创新以及重视调解主体多样性等方式。未来,我们需突破传统研究范式,加强学科交叉与动态分析,以应对去边界化的复合型安全威胁。
王伟光老师对苏老师的发言作了精彩点评。在互环节,老师、同学们先后提问,苏若林老师一一给予解答。最后,赵海立老师代表学院向苏若林老师表示感谢,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彭素瑶
图片:王一竹
排版:刘心悦
审核:冯立军
终审:何丽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