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下午,南洋问题与全球视野系列讲座第七十一讲在厦门大学南安楼301-3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特邀Barbara Andaya教授担任主讲人,主题是“东南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ndaya教授是美国夏威夷大学亚洲研究荣休教授,曾执教于马来亚大学、奥克兰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一流院校,长期专注于东南亚近代早期历史研究,尤其关注性别议题及社会文化的历史演变。2000年荣获古根海姆奖,2005-2006年担任美国亚洲研究协会主席,2010年受邀出任新加坡国立大学莱佛士讲座教授,2011-2012年担任该校陈振传基金讲座教授。讲座由沈惠芬老师主持。



讲座中,Andaya教授首先指出,东南亚作为一个地理与文化区域的界定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变迁。古代印度人称其为“金洲”(Suvarnadvipa),中国文献称“南洋”,波斯与阿拉伯人则称之为“风下之地”。这些称谓均基于地理特征与贸易联系,而非明确的国家边界。殖民时期,西方列强划定具体势力范围,直到二战期间“东南亚司令部”(SEAC)的军事划分进一步固化了现代东南亚的地理轮廓。二战后,东南亚地区各国逐渐摆脱西方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但由于区域内各国文化与社会的极大差异与内在凝聚力的缺失,东南亚作为一个区域的整体性受到质疑。
接着,Andaya教授介绍了东南亚研究在20世纪的发展与演变。战后,东南亚研究迅速崛起,随着越南战争的爆发,美国对东南亚研究的全面关注达到高潮。然而,70年代中后期,受萨义德《东方主义》影响,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备受争议,以发展中国家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域研究在西方遭遇质疑,学科碎片化与研究资金缩减导致其发展衰退。与此同时,东南亚本土学术机构(如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马来亚大学东南亚学系)及区域合作项目(SEASREP)兴起,强调东盟地区主义认同,积极推动本地视角的学术发展。Andaya教授也梳理了东亚地区东南亚研究发展的历史脉络。
最后,她着重强调了当前东南亚研究面临的巨大挑战,并指明未来发展方向。当前挑战体现在:多数学术著作仍以国别拼凑区域全景,缺乏系统性;而“全球亚洲”“季风亚洲”等新概念可能稀释东南亚的本体性和独特性。未来需培养具有跨学科、跨国研究视野的“区域导向”学者,利用技术促进跨国合作,强化东南亚学者在全球学术中的主体性,以回应历史多样性与现实复杂性。
与谈人施雪琴老师对Andaya教授的发言作了回应与点评。在互动环节,与会老师和同学们就东南亚的独特性、历史上对中国的显著影响、中国东南亚研究的优势等问题先后提问,Andaya教授一一给予解答,现场讨论气氛热烈。最后,沈惠芬老师代表学院向Andaya教授表示感谢,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人:彭素瑶
图片:刘心悦
排版:刘心悦
审核:张淼、沈燕清
终审:何丽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