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然鹭岛的阳光灼热依旧,习习徐来的海风仍能给我们带来一丝秋意,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更是读书的季节,古人有以书作田者,或许也是希冀那些辛勤耕耘在文垄墨野间的读者,终能收获知识的稻香。

南洋咖啡馆一角
10月12日的午后的南洋咖啡馆,可可豆的醇厚与书墨的香氛相逢,总能激发出思维的闪光,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首期国关/南洋读书会就在这里举行。活动伊始,张长虹老师介绍了开办国关/南洋读书会的初衷。在这个信息喧嚣的时代,知识碎片似乎俯拾皆是,我们为什么仍然提倡读书?是为了应付学业,抑或为干禄而谋?都不是,“读书不为稻梁谋,但开风气不为师”,抛却一切功利性的负担,无用之读书是我们读书会的答案:读书,是交友,是解密,是养心,是培养精神贵气的修炼,是通往心灵自由、获知尊严的历程。

张长虹老师在介绍读书会初衷
随后,南洋研究院副院长施雪琴老师在盛邀之下,作出了开篇发言,热情地鼓励读书会的开展,谈论了她对读书的看法,并就本次读书会主题印度尼西亚的概况做了精要的介绍。

施雪琴老师正在分享经历
印度尼西亚,对于千里海外的我们,可能稍欠亲近,但对于此次读书会的主讲人2015级中国史硕士研究生的许婷婷学姐,却有着深厚的因缘。婷婷学姐本科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印尼语专业,曾于2016年印尼驻华大使馆举办的印尼语演讲比赛中取得优胜,并于2016年至2017年间在印尼爪哇岛的泗水(苏腊巴亚)的千岛日报社实习,可说同这次推荐《印尼etc.:众神遗落的珍珠》的作者伊丽莎白·皮莎妮一般,对这千岛之国,有着深切的体验。

《印尼etc.:众神遗落的珍珠》
伊丽莎白·皮莎妮系前路透社驻印度、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等地的特派记者,同时是传染病流行病学的专家,曾多次到达印尼协助印尼卫生部追踪流行病扩散的痕迹。在印尼的经历令她觉得她“的确热爱印尼”,决心于2011年踏迹印尼各地,将她的所见所闻,以及将其20余年对印尼无法割舍的情愫,写入这本《印尼etc.:众神遗落的珍珠》里,把她对这个身形巨大的“坏男友”,介绍给世人认识。

许婷婷学姐介绍本书
在婷婷学姐的分享过程中,她结合了自己的体验与本书的内容为印度尼西亚做出了民族、宗教、文化、政治等全方位介绍,言语生动,声情并茂,使在场的同学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其中,印尼淳朴的民风让我们暖心,而族群之间的对立、暴民正义的盛行、政治的腐败、基建的废弛也令我们感到惊异。正如台湾暨南大学教授李美贤的书评说:“在最违反现代常规的互动里,总会遇见最质朴的人性;在最颠簸与物质落后里,总惊见最简单的智慧和勇气;在最令人丧气的迷信与奢靡里,直见最谦卑无私的心灵。”印尼这个千岛之国的多样而复杂的性质,或许正是它使人挂恋的所在。

认真听讲的同学们
读书会以书会友,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主讲人发言结束后的交流环节,施雪琴老师与许可老师首先就他们在印尼调研与交流的丰富经历娓娓而谈,强调了学习研究对象国语言和田野调查的重要性,提出日本和西方学者融入东南亚本土文化的研究方法与人文精神值得借鉴,引得在场同学凝神倾听,认真思考。随后有印尼考察工作经历的2015级博士生叶丽萍也侃侃而述其在印尼的奇谈趣事、心得体会,她与老师们的平等对话,使真相更明,进一步调动起了全场的氛围,学长学妹们也适时分享提问,积极互动,解明了不少曾经或不解或误读的问题。张长虹老师也就这次读书会的主题推荐了一本法国作家卡特琳·文慕贝所著的《爱米莉,爪哇,1904》,该书讲述的是一位荷兰殖民地官员的妻子在印尼的奇遇。现场气氛融洽热烈,让平日安静的咖啡馆热闹了起来。




热火朝天的讨论会
太阳不知不觉地在西岸浸没,意犹未尽的书友们还沉浸在被激发的思想流中。时空有限,无限的是真诚交流中碰撞产生的种种可能,乃至探索未知的勇气和热忱;可贵的是心灵的开放、反思和相互理解,以及对于远方的尊重和真情。抑或这也是众神遗落的珍珠之一——让世人尝试寻找超越冲突、多元文化和谐共处之路径。

大合照!
图/文:关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