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4日,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场讲座,主讲人是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刘宏教授,讲座的主题是新加坡的动态治理与跨国知识转移。讲座开始前,李一平院长对这次的主题进行了介绍:目前,中国参与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整个世界也都在关注着中国,期待中国能提供全球治理的方案,而新加坡在全球治理和区域治理方面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实践,因此了解和学习新加坡的治理模式对如今的我们很有意义。

首先,刘宏教授为我们介绍了新加坡的概况。新加坡是个小国,它的国土面积只有700多平方公里,人口只有500多万,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的历史也很短,但从建国到现在短短50多年来,新加坡从第三世界国家跨越到第一世界国家,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新加坡还有自身的一些特殊性,比如它没有农业,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城市国家。因此我们在思考新加坡的发展模式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些特殊性。但是无论在什么环境中,政府有效的治理都需要一些共同的条件,比如廉洁的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效率等等。

新加坡虽然是小国,但在全球扮演着重要的枢纽作用,这与它的动态治理和人才战略有很大的关系。
新加坡的动态治理
动态治理(dynamic governance)指的是新加坡在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强调三点:学习、前瞻以及调整和适应,而这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新加坡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第一,新加坡是一个小国;第二,新加坡周边都是穆斯林国家。在这种环境下,新加坡想要生存和发展,政府就必须要前瞻思考、反复思考和换位思考,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确保程序透明、管理明晰,并进行绩效评估,适应市场,不断调整。
刚独立时,新加坡像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一样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发展到后来,新加坡发现自身不再有竞争力,因为存在国土面积小,没有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比其他国家更高等问题,新加坡必须要转向高附加值的经济。
这种经济转型需要:1.政府的公共政策——用各种方式对创新型、知识密集型行业进行鼓励;2.资金——这类行业要求前期投入较大;3.人才——通过人才把政策、资金转化为科技产品和生产力。而新加坡就是把这三者做了有机结合。

新加坡的人才战略
新加坡十分重视引进人才和国内高端人才的培养,重点在本土,使本土人才国际化和国际人才本土化,人才战略实施制度化分工,并与社会融合政策相结合。同时,新加坡的人口政策也面临很多挑战,比如说生育率下降导致人口老龄化严重,以及新加坡本地人对外来人口的不满。而这些问题会引起政府公共政策的调整,由此也可以看出新加坡的动态治理是反映在它的整个公共政策上,有效实施是核心内涵。
讲座的第二部分是刘宏教授以南洋理工大学为例介绍跨国知识转移。南洋理工大学成立于1991年,学校的老师70%是外国人,人才招聘是面向全球招聘,是一所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大学,而这也是整个新加坡人才战略的一个缩影。

而刘宏教授所说的跨国知识转移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政府官员的培训,比如南洋理工大学开设的市长培训班;第二是关注新加坡在中国的工业园区以及中国在东南亚的工业园区在知识经验和发展模式方面进行的交流互动。
最后,刘教授强调,跨国来看新加坡、东南亚和中国等第三世界或曾经是第三世界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并把这些治理模式与传统的西方治理模式相比较,为当今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讲座结束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踊跃发言和提问,针对新加坡与中国GDP之间差距缩小、新加坡与“一带一路”以及新加坡对侨民的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刘宏教授为我们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并希望大家们能够意识到我们面对的社会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的社会,希望大家能够广泛阅读,突破单一学科的框架和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限制来认识和看待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
图:关景文
文: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