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banner
网站公告列表

返回首页
中心简讯|教学园地|学生园地|学术空间|媒体评论|基地简报|基地期刊|东南亚数据库
中心图书馆|网络资源|走进东南亚|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马来西亚研究所|国际关系学院主页|华侨博物院|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 中心简讯 >> 中心动态 >> 正文
  [组图]华东师范大学沈志华教授莅临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演讲       ★★★ 【字体:
华东师范大学沈志华教授莅临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演讲
作者: 尹星燕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0-20  

2015年10月16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沈志华教授,应邀在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做了题为“冷战时期东北地区边民跨界流动问题研究”的学术报告。沈志华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一个全新的议题,以往的历史教科书、学术著作均没有讨论和涉及过该题目。

沈教授首先介绍了东北地区朝鲜民族跨界流动、移民的历史背景,然后对延边地区的朝鲜民族的跨境流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原因之一是民族认同,当时该区的民众绝大多数认为自己是朝鲜人;其次是在中朝边境确立以前即存在的民众间的姻亲关系让两国民众互相流转,而国家在边境管理方面无严格的条例规范纵容了这种流转;再次是朝鲜战争结束以后朝鲜国家的建设缺乏人力资源,朝方采取措施吸引外部人才;此外中方国家领导人的个人理念也是影响因素,时中方领导人出于特殊背景下的特别政治考量,对朝方几乎有求必应;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朝方生活水平高于中方生活水平亦导致民众的流动。

沈教授在对边民流动事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谈及国家领导人的思维在国家治理中所起到的作用,他认为,毛时代,特别是在文革之前,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上存在着宗藩体系的影子,文革结束后,随着中方国家发展道路的转向国家领导人的思维也发生了变化。沈教授还提及了大国与小国的国家关系,认为中朝关系在冷战时期中苏分歧后是“尾巴咬狗”。

最后,沈教授以对与会师生针对讲座内容提出的问题的精彩解答结束了此次演讲,沈教授在演讲中不断强调的用材料说话,做一个专业工作者应该做的,努力提升个人的理论素养等真知灼见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意义深远。


  • 上一条:印尼佩特拉大学Esther Kuntjara教授莅临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演讲

  • 下一条: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施雪琴教授在香港参加“新华人时代的发展态势及中、印尼关系”座谈会并发言
  • Copyright© 2013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站长:titicka
    厦门大学南安楼,电话:0592-2186414,传真:0592-2186414